外语学习的“关键期”是怎么被渲染出来的?

来源:Hellokid在线英语丨2020-05-11 19:44:34

   外语学习的“关键期”是怎么被渲染出来的?

 
  有一些具体的教学法笃信关键期的假说,可是它们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慢慢变得只渲染“窗口期”的关键性了,这个片面的宣传又恰到好处地迎合了一段时间里风行中国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不但起跑不能输,还怕“窗口”关了赶不上趟,这让“窗口期”成为了中国孩子过早学英语的主要推手。
 
  人类语言的起源至今依然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很多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还在孜孜不倦地试图彻底解开这个谜。前面一节提到的针对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有没有形成语言“关键期”这样的生物机制的研究.多半都是致力于揭开人类语言起源之谜的纯科学研究.离实际的语言教学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
 
  正是因为“关键期”本身在科研角度不好证明,国内英语早教的巨大市场动力与父母们怕耽误孩子的心态相结合,把“起跑线”和“窗口期”这样的概念放到了外语学习的首要位置上去了.形成的不良后果.便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拼命让孩子去早学。下面来分析一段在国内的网上流传得很广的演讲视频,肴看人们都怎样去拿纯粹的科研来盲目支持孩子英语早教的。
 
  这是一段TED演讲,题目是“婴儿的天才语言能力”(The Linguistic Geniusof Babes)。做演讲的库尔博士(Patricia Kuhl)很有名,她是“言语科学与心理学”( Speech Science and Psychology)专业博士,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学习与大脑科学学院”(Institute for Learning&Brain Sciences)任联合主任,以专家身份担任过美国政府关于儿童早期教育方面的顾问。
 
  我在这里的汉译显得别扭一点,但这是为了能够准确点出库尔博士的专长是在语言和大脑的关系方面,更接近心理学或人类学。再看一下演讲的场合,‘有到了现场的热心人给了我明确的细节,那是穿插在波士顿大学丫度的“语言发展研讨会”里的公开演讲.不是专业学术研讨,听众大约有一千人,都受过良好教育而且不乏相关领域里的专家。好了.面对如此众多的专业听众,,名研究人员不应该去试图在十分钟零几秒的演讲里,对付我们前面一节已经讲到的“是一笔糊涂账”的第二语言关键期的问题。果然,仔细判断下来我们可以明确发现,演讲针对的研究内容不是语言学习,更不是第二语言学习,而是人类语言的起源之谜、人类物种之源。演讲的结束语里就说得很明白,通过研究儿童的大脑要揭示“什么是人类”的深层含义。
 
  演讲中演示的儿组精彩实验,是跟语言学习关系 密切的内容。第一组是分别在美国和日本做的母语环境下的辨音实验,针对的是英文字母!和r对应的两个辅音,这两个音在日语里是不分的。实验显示.在6一8个月时期,两边婴儿分辨的能力是一样的.之后的两个月,美国婴儿的分辨能力上升而日本婴儿下降。所以库尔博士建议说.人类婴儿在6一8个月时似乎有共同的辨音能力,而之后的两个月是辨音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婴儿的大脑在对听到的语言不停地做统计,而这个统计发展的结果,是把这些小小“世界公民”变成了和我们大家一样的“被文化制约的听者”(culture-bound listeners).只能听出自己母语里的声音了。这样,演讲给出了第一个结论,婴儿在s一10个月这个阶段,在为学习母语积极做准备,能够分辨母语的音,开始向母语方向发展了。
 
  下一个实验是中国台湾婴儿和美国婴儿的对比,这个发音应该是汉语里的“鸡”和“七”的对比,是一个送气和一个不送气音之间的关系.英语里不用送气与否来区别意义,所以说英语的人是分不出这两个音的。同样是6一R个月的时候大家一样,之后让没有接触过第二语言的美国婴儿到实验室接受12节的汉语课,“‘就如同家里来了个说汉语的亲戚一样”。结果发现.这些孩子就这个对比音的辨音能力,和在台湾听了10个半月汉语的孩子一样好。这样,又一条实验结论得出了,在做语音统计的这两个月,婴儿可以处理放到面前的任何语言。
 
  出于探索人类本源的研究立场,研究者们想知道的是在婴儿完成这些辨音统计的过程中,“人”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于是又产生了下一组实验。同样分量的12节课,一组婴儿看授课视频.还有一组看着电视上一个小熊图案听音频,结果视频、音频这两组都没有任何的语言习得。于是,这一段演讲 重要的结论得出了.小婴儿的语言统计要有“人”的参加才能完成,这个过程是由宝宝的“社会大脑”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来完成的。
 
  如果思维里带着“学外语年龄越小越好”的前提去听这一段演讲.似乎立即能够得到的结论就是教孩子学外语得赶早,晚了就来不及了,网上的反应基本就是这样的。难道真要早到8一10个月这个年龄段去吗?带着我自己的专业背景去听这段演讲,我迅速地抓住了一个关键点,就是演讲中早早地提到了“被文化制约的听者”这个概念,而且指出.婴儿大约在一岁时就完成了这个成长,如同在大脑里加上了一层文化滤网,母语以外的语言就听不进去了。库尔博士是把这个条件作为听众的共识先拿出来,然后才去介绍后面的辨音对比实验的。在8-10个月的时候形成了母语的辨音能力,这是我们人类成长的自然过程,库尔博士只是在关注和报告这项关于人类婴儿大脑的研究,并希望借此来探讨人类的本源。至于是不是能够通过早教来干预或逆转像生老病死、习得语言这些人类进化中已经形成的自然机制,演讲里不但没有涉及,而且根本都没有往这方面考虑的意图。本篇演讲在应用层面本身只是提到对脑缺陷儿童的帮助,依然还是在从大脑的而不是从语言的研究角度在考虑问题。
 
  且不说从科研到应用的过程有多么复杂和漫长,就单说本段演讲里的实验提到的,有一个“亲戚”在小婴儿一岁以前住到了家里,得住多久、又得跟宝宝说多少话才能让宝宝形成双语的耳朵呢?“亲戚”走了又怎么办?孩子原本的母语又会怎样发展?这些可都是天大的课题。有缘在双语或双方言环境长大的孩子,可以形成双语或多语系统,但是即使那样也只表现出一门强势语言。而绝大多数的中国孩子身边是没有英语交际环境的,没有的机缘就没必要去强求。
 
  望子成龙的父毋们.生怕自己的孩子错过什么而偏向于相信“关键期”的说法,这很容易理解。如果有一些具体教学方法是依据“关键期”的假说来设计的.那也无可厚非。可是像这一类具有自己独特视角的教学方法在市场推广的过程中,有时会被强大的市场力量所左右,慢慢就变得只谊染“窗口期”的关键性了,甚至于会一味强调错过了“窗口期”孩子的外语就学不出来,或者学得很费力这样的片面观点,还会支离破碎地扯上一些相关的或不相关的研究来作证。本节里分析的演讲视频就是相邻学科的研究内容,被无端地拿来作为支持外语早教的证据。片面的宣传加上父母的紧张心态,使得“窗口期”成为了中国孩子过度早学英语的主要推手。做市场没问题.可是拿着科研领域里无法得出明确结论的内容作为“科学”,在教育下一代的市场里做文章,这就过了!
(责任编辑:hellokid)

上一篇: 第二语言学习,到底有没有“窗口期”?

下一篇: 少儿儿童从小学外语 大的益处是什么?

相关文章

hellokid公司动态

重点推荐

活动推荐